色婷婷综合在线,在线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国产视频,极品嫩模,h美女漫画网站,亚洲wuma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硅”上教學,希望育才經驗能向全國輻射

2020-08-03 10:07: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枚近日亮相的處理器芯片,在某知識分享平臺收獲了上千萬的熱度。

這一芯片名為“果殼”,是一款64位RISC-V(意為第五代精簡指令集——編者注)處理器“SoC芯片”(一種集成電路的芯片——編者注),1角硬幣般大小,百萬個嚴密排列的晶體管,每秒運行數億條指令,能成功運行Linux操作系統(tǒng)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教學操作系統(tǒng)UCAS-Core。

這是國科大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 (通過一系列工藝步驟制造出物理芯片——編者注)為目標,由國科大5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設計,并成功實現了“流片”,將一行行數字世界的代碼變成了能在現實世界運行的芯片。

國科大這次對芯片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實踐,也讓不少人為之一振——我國能否通過這一方式加快芯片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

“能讓每位學生都能帶著自己設計的芯片畢業(yè)”

“處理器芯片被公認為芯片產業(yè)皇冠上的明珠,設計復雜度高、難度大。我國處理器芯片設計人才嚴重緊缺,如何加快此類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模與培養(yǎng)速度,是我國迫在眉睫的難題。”國科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院士說。

針對這一現象,“一生一芯”計劃負責人、國科大計算機學院教授、中科院計算所先進計算機系統(tǒng)研究中心主任包云崗分析,“這和以前我國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不充分有關系,因為企業(yè)以集成國外芯片為主,國內市場對于芯片設計的需求并不旺盛,加上做芯片投入大、風險高,就沒有企業(yè)去往這個方向去想,選擇這一研究方向的學生也就沒那么吃香。但是隨著國內企業(yè)實力的增強,芯片設計的需求開始快速增長,但人才供給卻嚴重不足。”

“讓學生參與到芯片設計中來,讓學生也能做處理器芯片”,包云崗想,可以通過國科大“科教融合”這一人才培養(yǎng)模式降低芯片設計門檻,讓學生能設計自己的芯片并流片可大幅提高人才培養(yǎng)效率,“我們不能再耽誤了,要加速人才培養(yǎng)計劃”。

2019年8月27日,國科大正式啟動“一生一芯”計劃。這一名字是包云崗起的,他希望有一天,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帶著自己設計的芯片畢業(yè),“不管未來是不是真的能實現,這至少聽起來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那天,參加“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批5位同學和教學團隊,就在包云崗的辦公室開了場簡單的動員大會,制定了基于教學處理器開發(fā)的技術路線。此時,距離12月17日那天的流片“班車”不足4個月。如果錯過這趟“班車”,該團隊則需再等兩個月趕下一趟,這就意味著,芯片不可能在畢業(yè)答辯時返回。

“硅”上教學,讓學生不再害怕做芯片

“一生一芯”團隊需要跟時間賽跑,至于能不能跑得贏,包云崗心里“也沒底兒”。

芯片的設計、制造是個復雜的過程。首先,團隊需要基于指令集進行微架構設計。RISC-V就是一種指令集,它類似于螺母和螺釘的尺寸規(guī)范,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硬件與軟件之間交互的規(guī)范標準。而微架構設計,就是將指令集手冊定義的功能實例化,通過工程開發(fā)變成源代碼。之后,需要通過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將源代碼“翻譯”成芯片版圖,再將版圖提交給相應企業(yè)流片、封裝,才能獲得芯片。

這是國科大2016級本科生金越參與的第一個實際項目。讓他感受深刻的是,這樣的項目不是課程作業(yè),老師不再手把手地教你,實驗環(huán)境需要自己查資料搭建,指導書和路線也需要自己確定,并且根據這個路線你不知道是否能做出來。“真正參與到項目中才知道課程作業(yè)就像直接給人采摘的果園一樣,但項目卻是給一片荒地和幾棵果樹苗,從開墾種植和施肥都要自己動手,并且還不知道這樣能不能結出果實”。

“這相當于一次實踐課,可以把學生學過的相關知識都串起來。但有些關鍵模塊的工作原理是課堂上沒有介紹過的,同學們需要進行一些探索性的嘗試,有時甚至要將此前的設計推倒重來,他們會感到焦慮或沮喪,這對他們的心態(tài)也是很大的考驗。”包云崗說,教學團隊不僅需要給予技術指導,還要對學生的心態(tài)進行引導,“告訴他們不確定性是探索過程中的客觀規(guī)律,引導他們去總結探索失敗的經驗,讓他們正確認識到探索失敗的意義”。

包云崗強調,“一生一芯”并非要研制出產品級芯片,而是一次教學實踐,其中一個目標便是“讓學生不再害怕做芯片”,“一提起設計芯片,學生常常有種畏難心理,覺得它很難,我們也想通過這次實踐讓他們克服這種心理”。

希望育才經驗能向全國輻射

去年12月19日,“一生一芯”團隊完成設計和投片。今年4月23日,處理器芯片返回,經過調試測試驗證,芯片成功運行Linux操作系統(tǒng)以及學生們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操作系統(tǒng)UCAS-Core。

在今年6月的畢業(yè)答辯中,“一生一芯”團隊學生代表王華強向畢業(yè)答辯委員會演示處理器芯片的功能。他們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本科畢業(yè)設計“答卷”,也實現了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芯片畢業(yè)這一目標。7月22日,王華強又收到了“果殼”被RISC-V領域旗艦國際會議“RISC-V全球論壇”(RISC-V Global Forum)接收的通知,不久將代表團隊向全球業(yè)界介紹“果殼”的設計,這也將是“果殼”首次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如今,這五位同學都已確定將在中科院計算所讀研,目前正在參與一個更有挑戰(zhàn)的項目,開發(fā)一款高性能亂序多發(fā)射RISC-V處理器核的設計。

“一年前他們在做‘果殼’時還有些吃力,現在已是這個新團隊中的骨干,和其他博士生和工程師們一起攻堅克難。等到他們30歲時,就可以說是處理器芯片和計算機系統(tǒng)設計領域的‘老兵’了。”包云崗說,那時的他們也許會去工業(yè)界研發(fā)產品,或在學術界做科研,不管怎樣,這批年輕人的未來值得期待。

孫凝暉說,“一生一芯”計劃的愿景目標是在國科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向全國輻射,幫助更多高校形成從處理器芯片設計到流片并運行操作系統(tǒng)的實踐課程,提高我國處理器芯片設計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多出人才;縮短人才從培養(yǎng)階段到投入科研與產業(yè)一線的周期,快出人才,力爭實現3年后在全國每年能培養(yǎng)500名學生,5年后實現每年培養(yǎng)1000名學生,10年達到每年培養(yǎng)1萬名學生。

在包云崗看來,“一生一芯”計劃向全國輻射的一大困難是,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不利于推廣,“所以我們有可能需要同步推行‘一師一芯’,先讓老師有這樣的實踐經歷,然后再去指導學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關鍵詞: 芯片設計 人才培養(yǎng)模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