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综合在线,在线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国产视频,极品嫩模,h美女漫画网站,亚洲wuma

您的位置:首頁>銀行 >

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迎來企穩(wěn)回升期

2018-03-07 11:48: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江西財經大學九銀票據研究院

摘要:為有效衡量和反映我國票據市場發(fā)展狀況與結構變化情況,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創(chuàng)造性構建了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及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中國票據金融指數、中國票據價格指數、中國票據創(chuàng)新指數、中國票據風險指數等二級指數。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金融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在2015年末達到了12778點,比基期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率超過21%;2016年受票據風險事件頻發(fā)、監(jiān)管趨嚴以及央行窗口指導控制規(guī)模等因素影響,票據市場回歸理性發(fā)展;2017年票據市場在金融去杠桿、監(jiān)管強化背景下逐漸企穩(wěn),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回升至12207點,同比增加902點。

關鍵詞:票據發(fā)展指數 主成分分析

一、票據市場的概述

商業(yè)匯票(以下簡稱票據)是指由付款人簽發(fā),由承兌人承兌,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書人支付款項的一種票據。新世紀以來,票據市場發(fā)展迅速,2015年全國金融機構商業(yè)匯票累計承兌量和累計買入量分別為22.4萬億元和102.1萬億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17.5倍和55.8倍,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2.7%和33.3%;2016年和2017年受票據風險事件頻發(fā)、監(jiān)管趨嚴以及金融去杠桿等因素影響,票據市場回歸理性發(fā)展,全國金融機構商業(yè)匯票累計承兌量分別為18.1萬億元和14.63萬億元,同比分別回落19.2%和19.17%;累計貼現量分別為84.5萬億元和59.34萬億元,同比分別回落17.2%和29.78%。票據作為一種重要的支付結算和投融資工具,其迅猛發(fā)展對我國經濟金融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應用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1.票據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發(fā)展提供便捷融資渠道和低成本資金。2000年以來,金融機構累計票據承兌量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7.5%逐級提高至2015年的32%(2017年回落至17.69%),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根據上海票交所發(fā)布的《2017年票據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披露,2017年票據承兌、貼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從企業(yè)結構看,由中小型企業(yè)簽發(fā)的票據約占三分之二,中小型企業(yè)申請貼現的票據占比達到83.63%;涉農和綠色企業(yè)承兌、貼現占比超過一成。實證研究指出,票據業(yè)務與實體經濟的相關系數均超過了0.8,表明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關系。

2.票據為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工具。票據貼現成為同業(yè)拆借和債券回購之后貨幣市場又一重要的交易工具,2015年票據業(yè)務在全國貨幣市場交易量中的占比達到16%(2017年回落至7.86%),豐富了貨幣市場交易工具,提高了金融市場活躍度。從銀行角度,一方面票據業(yè)務能為銀行主動增加存款提供抓手。2016年16家上市銀行承兌保證金/承兌為34.71%,其中8家股份制銀行達到了35.93%,同時票據貼現后企業(yè)往往也會有一定存款的沉淀。另一方面票據業(yè)務可以提高銀行盈利水平,據估算包括承兌、貼現、回購及交易服務等票據全產品線的年度利潤達到2700億元,占銀行業(yè)年利潤的10%以上。

3.票據為金融市場創(chuàng)新提供了產品源和突破口。票據市場發(fā)展推動了金融創(chuàng)新,市場參與主體更趨多元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票據創(chuàng)新業(yè)務和產品的參與力度和深度不斷加大,跨界、跨市場、跨區(qū)域的發(fā)展趨勢愈發(fā)顯著,企業(yè)、銀行、信托、基金、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以及個人均已或多或少的參與到了票據市場,票據產品種類、票據交易模式、票據交易主體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必將激發(fā)金融市場創(chuàng)新活力。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票據市場穩(wěn)健規(guī)范發(fā)展,未來對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服務實體經濟,提高金融效率,深化金融改革,必將發(fā)揮更為獨特的作用。

二、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的的概念及意義

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是通過對系列指標體系進行數量處理構建出一個旨在反映我國票據市場發(fā)展狀況與結構變化情況的指數。它還至少包括了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中國票據金融指數、中國票據價格指數、中國票據創(chuàng)新指數和中國票據風險指數等二級指數。

構建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的主要意義在于:一是可以量化我國票據市場的發(fā)展水平,科學合理地劃分發(fā)展階段,研究和評價歷史的發(fā)展軌跡,進而規(guī)劃市場未來發(fā)展方向并制定相應政策;二是票據業(yè)務對經濟增長特別是中小企業(yè)融資具有重要作用,票據生態(tài)指數可以準確判斷全國以及各個地區(qū)票據發(fā)展對經濟的影響程度,以制定適合經濟發(fā)展要求和區(qū)域發(fā)展特點的票據發(fā)展戰(zhàn)略;三是票據市場作為市場化時間最早、程度最高的金融子市場之一,其活躍程度和參與度都已經成為貨幣市場乃至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份,票據金融指數能夠衡量票據市場化程度,以此判斷金融市場化進程,從而為進一步推進票據市場化和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四是票據價格指數夠衡量票據市場利率的總體走勢,既可以成為市場參與者判斷當前市場價位以及未來走向,也能為政策制定者或研究者提供市場資金、規(guī)模緊缺與否的參考;五是票據市場的活躍度高,新產品新業(yè)務層出不窮,同時監(jiān)管政策也頻頻出臺,創(chuàng)新與監(jiān)管的博弈較為激烈,票據創(chuàng)新指數既可以測量票據市場的創(chuàng)新程度和創(chuàng)新沖動,又能使監(jiān)管機構清楚了解市場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情況,從而可以制定科學合理的監(jiān)管政策引導票據創(chuàng)新走向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六是票據的流動性較強,市場的參與主體多樣,涵蓋了企業(yè)、銀行、財務公司、信托等等,票據風險指數通過測度票據市場的風險因素,綜合反映市場的信用風險、欺詐風險等狀況,并能前瞻性地預判部分系統性風險。

三、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的構建及實證分析

(一)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我國實體經濟增長情況以及票據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因此選擇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融資總量(SHR)指標以及承兌余額(CY)、票據累計承兌量(LC)、貼現余額(TY)、累計貼現量(LT)共6個變量。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構建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將眾多指標轉化為一個或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綜合指標不僅保留了原始變量的主要信息,而且去除彼此之間的相關部分,可以去粗取精,非常適合用于指數的構建。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選取??紤]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統一性,我們選擇自2002年-2017年的GDP和票據年度數據,共有16期。同時進行主成分分析必須進行標準化處理,

,i = 1,2,?,14;j = 1,2,?,6。其中表示第i 期第j 個指標的標準化值,和分別表示第j個指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每個變量的平均值為零,方差為1,以消除量綱的不同而帶來的一些不合理的影響。

2.數據檢驗。對變量進行相關性觀察及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見下表),可以看出票據市場交易情況與GDP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且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值均符合主成分分析的標準。

  表1:票據市場與實體經濟相關性矩陣
      CY   LC   TY   LT   GDP   SHR
  CY   1   0.9976   0.6430   0.9703   0.9871   0.9448
  LC   0.9976   1   0.6746   0.9784   0.9899   0.9551
  TY   0.6430   0.6746   1   0.6941   0.6974   0.7312
  LT   0.9703   0.9784   0.6941   1   0.9653   0.9643
  GDP   0.9871   0.9899   0.6974   0.9653   1   0.9539
  SHR   0.9448   0.9551   0.7312   0.9643   0.9539   1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8542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35.7558
  df   15
  Sig.   0.0000

  3.主成分分析。通過SPSS軟件對承兌余額(CY)、票據累計承兌量(LC)、累計貼現量(LT)和GDP、社會融資總量(SHR)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提取率(即累計貢獻率)達到90.31%,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出各標準變量的權重系數,由此計算出標準化的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

(標準化)=0.421+0.4245+0.3288+0.4224+0.424+0.4199

根據變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還原得出:

(標準化)=-4.1088+0.1488+0.0681+0.6136+0.0314+0.0275+0.0728

鑒于常規(guī)指數均為正數,因此假設將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BEI)基期定為2002年,并將基值定為1000點,從而得出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BEI)公式為:

從圖中可以看出,(1)我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和國內生產總值、社會融資規(guī)模走勢保持較高一致性,他們的相關性都在0.98左右,說明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能夠代表票據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2)我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和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略高于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0.987>0.977),表明指數反映GDP更多一些,因為GDP代表我國總體經濟情況,是票據業(yè)務的本源,而社會融資規(guī)模則代表了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涵蓋的票據業(yè)務主要是新增票據余額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但二者數據往往較小且不穩(wěn)定。(3)從2002年-2015年我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和國內生產總值、社會融資規(guī)模都在不斷走高,表示隨著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加大,票據市場的經濟環(huán)境不斷改善,2015年達到11133點;2016年-2017年由于我國經濟增速轉軌,金融去杠桿,票據市場理性回歸,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回落至9788點。

(二)中國票據金融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我國票據市場與金融市場發(fā)展的契合度,選擇了代表信貸市場的貸款余額(DY)和代表貨幣市場的交易量(LHB),以及票據市場的承兌余額(CY)、票據累計承兌量(LC)、貼現余額(TY)、累計貼現量(LT)共7個變量。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構建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模型,數據選取了2002年-2017年的金融市場和票據年度數據,共有16期。通過下表可以看出,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都比較高,檢驗指標也非常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和指數的構建。數據處理過程如票據生態(tài)指數一致,在此不再贅述。通過SPSS軟件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提取率(即累計貢獻率)達到90.87%,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出各標準變量的權重系數,最終得出中國票據金融指數():

  表2:票據市場與金融市場相關性矩陣
      CY   LC   TY   LT   DY   LHB
  CY   1   0.9976   0.6433   0.9703   0.9966   0.9912
  LC   0.9976   1   0.6748   0.9784   0.9985   0.9908
  TY   0.6433   0.6748   1   0.6942   0.6622   0.6665
  LT   0.9703   0.9784   0.6942   1   0.9824   0.9767
  DY   0.9966   0.9985   0.6622   0.9824   1   0.9938
  LHB   0.9912   0.9908   0.6665   0.9767   0.9938   1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7676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70.0347
  df   15
  Sig.   0.0000

同理,鑒于常規(guī)指數均為正數,假設將中國票據金融指數(BFI)基期定為2002年,并將基值定為1000點,得到2002 -2017年我國票據金融指數走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1)我國票據金融指數與貸款余額、貨幣市場交易量的走勢非常溫和,相關系數都超過了0.99,說明票據金融指數可以代表我國金融市場的整體情況。(2)我國票據金融指數與貨幣市場交易量的相關系數略高于與貸款余額的相關系數(0.993>0.990),表明票據資產雖然兼具信貸和資金雙重屬性,但偏向于資金屬性,特別隨著近年來票據資金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票據業(yè)務的貨幣屬性和交易屬性進一步增強;而貸款余額總體受央行管理,票據的信貸調節(jié)作用有所下降。(3)從2002年-2016年我國票據金融指數和貸款余額、貨幣市場交易量都在不斷走高,票據市場的金融環(huán)境不斷提升,2016年中國票據金融指數達到15624點。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jiān)管強化,2017年成為金融市場的轉折點,貨幣市場和票據市場交易量均出現下滑,中國票據金融指數相應略回落至14084點。

(三)中國票據價格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我國票據價格走勢情況和趨勢,由于沒有官方發(fā)表的權威數據,因此選擇了中國票據網的利率報價加權平均值,分別是轉貼買入利率(MR)、轉貼賣出利率(MC)、正回購利率(ZHG)和逆回購利率(NHG)共4個變量。數據選取時間段為相對較全且具有可比性的2010年-2017年,由于時間短,因此使用了季度數,共有32期。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構建中國票據生態(tài)指數模型,通過下表可以看出,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都較高,檢驗指標(KMO和球形度檢驗)也非常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和指數的構建。數據處理過程與上述一致。通過SPSS軟件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提取率(即累計貢獻率)達到92.3325%,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出各標準變量的權重系數,可以得出標準化的中國票據價格指數():

(標準化)=0.4993+0.5076+0.4797+0.5128

根據變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還原得出:

(標準化)=-6.9087+27.2008+29.4656+42.1583+41.0791

鑒于常規(guī)指數均為正數,因此假設將中國票據價格指數(BPI)基期定為2010年第一季度,并將基值定為1000點,從而得出中國票據價格指數(BPI)公式為:

  表3:票據價格相關性矩陣
      MR   MC   ZHG   NHG
  MR   1   0.9909   0.7815   0.9103
  MC   0.9909   1   0.8220   0.9326
  ZHG   0.7815   0.8220   1   0.9448
  NHG   0.9103   0.9326   0.9448   1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7237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13.0570
  df   6
  Sig.   0.0000

從圖中可以看出:(1)2010年-2017年我國票據價格指數與票據市場利率走勢基本保持一致,相關性均在0.92以上,說明中國票據價格指數能夠代表票據價格的整體走勢。(2)中國票據價格指數與轉貼賣出利率契合程度最高,二者相關性達到0.976,這與轉貼賣出利率實質是目前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相一致,表明中國票據價格指數也能一定程度反映貨幣市場利率的走勢情況,可以作為資金緊缺與否以及緊缺程度的晴雨表進行參考。(3)2015年-2016年在全球量化寬松和我國保增長政策背景下,中國票據價格指數不斷走低;隨著宏觀政策逐漸收緊,2017年中國票據價格指數開始有所回升。

(四)中國票據創(chuàng)新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我國票據業(yè)務和產品的創(chuàng)新情況,這可以從票據業(yè)務和產品的創(chuàng)新數量、交易量、總收入以及在票據傳統業(yè)務中的占比等維度進行測評,通過中國票據創(chuàng)新指數的構建來反映不同時期票據市場的活力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和持久力,同時也可以成為監(jiān)管機構出臺政策的依據和效果反映指標。但由于目前這三個指標均沒有公開的官方統計數據以及其他權威性較強的替代數據,因此僅提出相關想法供探討和完善,當然通過監(jiān)管機構建立票據創(chuàng)新統計制度體系及系統之后也可以取得。

(五)中國票據風險指標。該指數從票據承兌墊款率、票據貼現逾期率、票據案件發(fā)生率、票據資金損失率等維度進行評估,用來衡量我國票據市場的綜合風險狀況,可以成為票據經營機構把控風險、制定經營策略的重要參考指標。但是,目前這些指標難以搜集到適合的數據,票據承兌墊款率只有2007-2009年的季度數,缺少最新數據,據典型調查約在0.15%-0.25%之間,但不夠準確,因此此處僅提出相關想法供探討和完善,當然如果監(jiān)管機構能建立票據風險統計制度和相關系統即可公開發(fā)布。

(六)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我國票據市場發(fā)展的總體情況,選擇了代表票據市場的承兌余額(CY)、票據累計承兌量(LC)、貼現余額(TY)、累計貼現量(LT)、轉貼買入利率(MR)、轉貼賣出利率(MC)、正回購利率(ZHG)和逆回購利率(NHG)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WYC),代表實體經濟方面的GDP、社會融資總量(SHR),代表金融方面的貸款余額(DY)和代表貨幣市場的交易量(LHB),代表創(chuàng)新方面的票據理財產品占比(PLC),代表風險方面的票據承兌墊款率(PCD),共15個指標,雖然票據理財產品占比和票據承兌墊款率不能完全代表票據創(chuàng)新和風險情況,但限于公開可得數據考慮將其納入指標體系。數據選擇2003-2017年的季度數,共60期數據,但由于票據理財產品占比和票據承兌墊款率數據限制,實際自由度只有17個。對上述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計算,結果顯示存在三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89.11%。通過合并轉化計算綜合主成分,即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BDI)。鑒于常規(guī)指數均為正數,假設將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基期定為2003年第一季度,并將基值定為1000點,得到2003 -2017年各季度我國票據發(fā)展指數走勢圖。

通過分析可知:(1)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金融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票據市場得到了迅猛發(fā)展,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在2015年末達到了12778點,比基期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率超過21%。2016年末理性回歸至11305點,2017年逐漸回升至12207點。(2)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發(fā)展指數自2009年之后增長明顯加速,這主要歸因于次貸危機爆發(fā)后政府實施四萬億刺激政策促使經濟金融環(huán)境迅速改善所致。(3)圖中顯示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即年末迅速升高、年初回落的特點,這與GDP等經濟金融指標存在周期性變化是相一致的。(4)構建的指標中與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相關性較高的有票據承兌余額、累計承兌量、貼現量、GDP、貸款余額、貨幣市場的交易量、票據理財產品占比和票據承兌墊款率,而票據利率與發(fā)展指數相關程度相對較低,這主要因為票據利率多跟市場資金、信貸規(guī)模等資源有關,跟票據市場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程度的關系相對較小。(5)與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呈負相關的指標只有票據承兌墊款率和貼現余額,前者因為票據市場的發(fā)展與風險的發(fā)生比例往往呈反比,后者主要是票據貼現余額作為信貸調節(jié)工具受宏觀政策影響巨大。

四、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的應用

(一)區(qū)域票據發(fā)展指數的構建

中國票據發(fā)展指數除了可以用來衡量我國票據市場總體發(fā)展狀況以外,也能夠借鑒用來編制全國各個省市的區(qū)域票據發(fā)展指數,從而比較各地區(qū)票據市場的發(fā)展情況,進而有利于地方監(jiān)管機構出臺適合區(qū)域特色的票據發(fā)展政策,也方便各類型、各地區(qū)的市場參與主體制定相適應的經營策略、設計適銷對路的票據產品。由于區(qū)域性數據比全國性更少,因此本文選擇了承兌余額、承兌發(fā)生額、貼現余額、貼現發(fā)生額、GDP和貸款余額六個指標,并假設2006年全國平均水平為基值,同樣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2006-2016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 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除外)票據發(fā)展指數如表4。

  表4:2006-2016年中國各區(qū)域票據發(fā)展指數
  地 區(qū)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全國平均   1000   1795   1822   1925   1902   1969   2064   2010   1985   1882   1907
  江蘇   3272   5607   5734   5356   6132   6420   7088   7252   7167   6695   6515
  廣東   3478   5539   5319   5760   5349   5853   6085   6207   6437   5276   5604
  山東   2808   4804   4687   4958   4677   4885   5269   5220   5108   4820   5077
  浙江   2561   5753   5868   5873   5590   5470   5464   4981   4999   5309   4873
  河北   1205   1914   1781   1996   2040   2142   2227   2414   2390   2420   3684
  遼寧   1451   2587   2614   2928   2600   2554   2707   2720   2540   2583   3019
  北京   1701   2738   2871   2886   2802   2744   2764   2615   2615   2614   2732
  四川   1044   1815   1687   1912   2041   2018   2240   2162   2031   1923   2448
  湖北   857   1631   1104   1381   1268   1519   1617   1997   1950   2036   2137
  上海   2504   4261   4795   4439   3362   3478   3396   3557   3666   2779   2129
  福建   770   1546   1544   1707   1777   2056   2155   2192   2179   1769   1957
  河南   1235   2328   1522   3291   3568   3132   2258   2224   2212   2181   1902
  重慶   772   1387   1402   1770   1543   1635   1905   1981   1976   1858   1678
  安徽   632   1155   2773   1802   1746   1741   1916   1701   1675   1568   1590
  天津   635   1182   1266   1491   1660   1791   2015   2026   1864   1741   1469
  湖南   562   1095   153   714   920   847   960   1423   1470   1199   1367
  陜西   507   1066   1092   1148   1109   1156   1159   1171   1172   1327   1268
  山西   701   1088   941   930   1080   1304   1357   1645   1273   1127   1249
  內蒙古   376   795   790   819   930   1034   1019   1087   1057   984   1121
  江西   405   767   766   877   968   1090   1114   1122   1185   1438   1037
  黑龍江   529   898   911   934   875   912   1055   909   716   884   962
  云南   427   857   814   882   864   909   1018   1135   1022   913   926
  新疆   282   515   480   536   734   591   682   763   707   731   893
  吉林   334   665   772   766   751   936   1267   1072   961   1157   845
  廣西   312   617   1044   193   174   203   218   867   982   970   713
  貴州   196   397   370   403   456   481   517   628   707   631   510
  甘肅   223   370   662   451   404   468   541   534   642   583   487
  寧夏   94   186   178   206   228   283   292   285   298   267   317
  海南   82   156   623   1223   1256   1243   1437   192   258   304   291
  青海   45   120   107   119   153   179   186   203   221   216   270
  西藏                 38   68   39   32

  1. 全國各地區(qū)歷年的票據發(fā)展指數

對于全國各地區(qū)歷年的票據發(fā)展指數,如表4所示,我國的票據發(fā)展水平總體上呈現提高的趨勢,特別是江蘇、廣東、山東、浙江、河北、遼寧等地上升幅度較大。從供給方看,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企業(yè)通過票據的結算需求和融資需求都有了大幅提升;從需求方看,伴隨我國金融改革的推進和利率市場化的提速,票據市場越來越受金融機構的青睞,參與主體和票據業(yè)務、產品不斷豐富,市場活躍程度和條線收入占比都在快速提高。

2.全國各地區(qū)票據發(fā)展指數的分析

2006-2016年全國各地區(qū)票據發(fā)展指數的差距情況如表5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全國各地區(qū)全距與標準差正在逐步增大,極差由2006年的3433點增加到2016年的6483點,標準差由2006年的974增加到2016年的1661。票據發(fā)展狀況在不同維度上并不均衡,地區(qū)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票據發(fā)展指數明顯高于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形成東西部之間較為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即一個地區(qū)票據市場的發(fā)展情況基本與該地區(qū)的經濟總量和貸款總規(guī)模是相一致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近幾年中部地區(qū)票據市場的增長速度較快,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增長速度反而較慢,這與我國整體經濟結構調整、中西部經濟金融發(fā)展速度加快是相輔相成的。

  表5:2006-2016年全國各地區(qū)票據發(fā)展指數差距表
  年份   地區(qū)數   極小值   極大值   全距   均值   標準差
  2006   30   45   3478   3433   1000   974
  2007   30   120   5753   5633   1795   1700
  2008   30   107   5868   5761   1822   1731
  2009   30   119   5873   5754   1925   1731
  2010   30   153   6132   5979   1902   1666
  2011   30   179   6420   6241   1969   1702
  2012   30   186   7088   6902   2064   1768
  2013   31   38   7252   7214   2010   1769
  2014   31   68   7167   7099   1985   1776
  2015   31   39   6695   6656   1882   1622
  2016   31   32   6515   6483   1907   1661

  (二)區(qū)域票據發(fā)展指數的聚類分析

本文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我國各地區(qū)歷年的票據發(fā)展指數進行歸類,通過對輸出結果的分析,按照地區(qū)來確定票據發(fā)展指數的類別,并研究票據發(fā)展指數對各個地區(qū)的影響。

在聚類方法上,選擇組間連接法,即當兩類合并為一類后,使所有的兩兩項之間的平均距離最小。同時,運用標準差標準化方法( Z-Scores),把數值標準化到Z分布,標準化后變量均值為0,標準差為1。最后,輸出結果的樹狀聚類圖如下圖所示。由樹狀聚類圖可以得出,當把距離設定為7 時,全國各地區(qū)可以明顯分為4大類。

第一類: 江蘇、廣東、山東、浙江。這四個省份在GDP和貸款規(guī)模上均是全國前四名,他們的共同特點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達,企業(yè)貿易結算和融資需求旺盛,票據資源和金融資源豐富,市場交易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因此該地區(qū)從票據承兌、銀行直貼到金融機構的轉貼現都很活躍,因此票據發(fā)展指數在全國遙遙領先。

第二類: 河北、遼寧、北京、四川、湖北、上海、福建、河南。這些地區(qū)屬于經濟金融發(fā)展第二梯隊,經濟基礎相對較好,金融活躍度相對較高,票據在企業(yè)間的支付結算需求和金融機構間的周轉融資需求均較為旺盛,因此這些地區(qū)各類票據業(yè)務均處在全國的中上游。

第三類:重慶、安徽、天津、湖南、陜西、山西、內蒙古、江西、黑龍江、云南、新疆、吉林、廣西。這些省份(直轄市)大多位于中部地區(qū),經濟總量和金融資源存量處于全國中等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中部經濟增速逐漸超過東部沿海地區(qū),因此這些地區(qū)的票據一級市場(承兌業(yè)務)相對活躍,二級市場正在迅速成長,該類型的特點就是票據市場發(fā)展迅速且潛力巨大。

第四類:貴州、甘肅、寧夏、海南、青海、西藏。這些省份多位于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綜合經濟和金融資源相對較為落后,票源較為稀缺,參與主體相對較少,投入票據市場的金融資源也不足,票據市場發(fā)展相對落后。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歷年中國區(qū)域金融運行報告。

[2]雷 宏,《金融發(fā)展指數構建與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評價》,中北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3] 曹 顥 尤建新 盧 銳 陳海洋,《我國科技金融發(fā)展指數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11年03期

關鍵詞: 票據 中國 指數

相關閱讀